南通发布:见贤思齐,争当“张謇式”企业家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重要场合称赞张謇、称赞张謇企业家精神,对南通和南通企业家而言是极大的鼓舞,更是极大的鞭策——
迈向民营经济强市
改革开放以来,南通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也为未来南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利条件。当前,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南通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重要场合称赞张謇、称赞张謇企业家精神,对南通和南通企业家而言是极大的鼓舞,更是极大的鞭策。市委书记徐惠民对培育“张謇式”企业家群体提出具体要求,全市上下掀起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热潮。
“南通作为张謇先生家乡,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发源地,应在深入学习践行习总书记指示要求、大力传承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创出特色优势、做出更大成效。”19日下午,在南通报业传媒“两会直播间”,市工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贲友华感言,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对南通由民营经济大市迈向民营经济强市、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就全社会层面而言,有利于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在全市上下树立和传递更加鲜明的发展导向,厚植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和企业家健康成长的土壤,进一步形成尊重企业家、理解企业家、关心支持企业家健康成长和尊重创业、崇尚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他说,就民营企业家层面而言,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广大民营企业家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张謇实业报国的大胸襟、强毅力行的大格局、敢为人先的大气魄、奉献社会的大情怀,见贤思齐,志存高远,把握时代大势,不断争先创优,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从而不断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张謇式”优秀企业家群体。
营造氛围——
提升企业家获得感
企业家是南通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是南通实现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和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围绕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着力积极营造争当张謇式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推动民营企业不断朝着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899年5月23日,张謇先生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南通大生纱厂正式开工投产。2016年,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3次会议决定,将每年5月23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在全国率先以法定形式形成尊重、理解、支持企业家发展成长的制度性安排,有力提升了企业家的荣誉感、获得感和使命感。早在2006年起,我市就组织开展南通民营经济“三名”人物、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活动。2016年起,市委、市政府又组织开展了“张謇杯”杰出企业家、杰出通商以及“南通十强民营企业”等评选表彰活动,如今已成为南通企业界的“奥斯卡”,通过典型引领示范,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企业家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进一步发挥张謇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作用,今年1月6日,张謇企业家学院在南通揭牌。“十四五”期间,我市将以张謇企业家学院为平台载体,进一步抓好企业家队伍的培育培养,全面提升我市民营企业家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与此同时,我市建立完善市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企业、联系优势产业链制度,加快研究出台有关营造更好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构建,着力帮助企业提升发展水平;常态化开展产业链对接和市内外企业交流合作活动,引导民营企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格局中寻得新的发展机遇,谋求更大发展。
学习先贤——
坚守实业兼济社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100多年前张謇“实业救国”,而今南通企业家肩负着“实业强国”的新历史使命。
“张謇先生领风气之先,把南通作为当时条件下‘新新世界’的实验区来进行创新实践。一部通商的创业史,其实也是一部创新史。”在南通报业传媒“两会直播间”,市政协委员、南通世界通商总会会长、zoty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董事长陈惠对张謇先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十分敬佩。“广大通商人都要学习张謇的眼界和格局,用世界的眼光办好自己的企业。”他说,zoty中欧体育(中国)官方网站始终坚持以产业为根,以创新为魂,深根产业发展,推进实业进程,重视科技创新,构建自主体系。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更要以创新创优的思想发展企业,充分发扬“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更加重视研发、创新、品牌和知识产权,更加适应市场化、国际化的要求,在新的发展格局中发挥生力军、主力军的作用,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行稳致远。
“张謇先生兴办实业的同时胸怀祖国,心系家乡,造福桑梓,为新时代通商人树立楷模。”陈惠表示,南通正迎来“世界级”发展的机遇,开拓“强富美高”新境界,广大通商要激发“二次创业”和“多次创业”的进取精神,充分发挥渠道多、信息灵、人脉广的优势,宣传南通、推介南通,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投资落户南通。“我们广大通商要爱国,也要爱家乡。这是一种情怀,也是一种责任与担当。”
本报记者 朱蓓宁 刘璐